四月十九日,陣雨
今天下午完成了多個禮拜一直進行的素描,拿到中庭給老師點評。
這堂課的兩位老師很會從學生的畫作中看出作畫者性格這件事,今天再度得到了證實。
「妳的生活一定很單純吧?」站在一旁的男老師問道。
「哈哈,應該吧。」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不太知道單純的定義線大概在哪裡。
「感覺沒事都會直接回家。」這句我沒有聽得很清楚,不過坐在椅子上的女老師大概是這樣說的吧。
不過仔細想想我的生活確實沒有什麼其他大學同學常有的行程:KTV、夜市、演唱會、開車騎車到處晃,都沒有。好像對於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沒有什麼熱情可言,想了一下,發現確實都在家做自己的事。
閱讀、畫畫、寫作、聽音樂。
除了自己在網路上分享,遇到有緣的讀者或關注者便會稍微聊聊,不過現實中幾乎不談這些。
現實中的談話大都是娛樂與交互性質的,和朋友或周圍之人相處的必備技能之一。
和自己相處的時候就不用說話,很安靜。走在路上的時候很享受一個人的寧靜感,吃飯、逛街、看展覽,總是喜歡一個人的,最喜歡一個人想事情。這種生活模式好像一直以來都存在我身上,只是一直沒有仔細去注意,總在那麼一兩人向我提起的時候才發覺:似乎真是這樣呢?
而這些人通常是比我年長的人,大約都是老師等級的,巧合得令我驚奇。
「你的畫感覺有種宗教的力量。」她說。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中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雖然這次畫的是小小的金屬零件放大,要求的是工業與機械般的精准度,不知為何會提起宗教。後來想了想前面的對話,似乎真的隱隱約約被表露在那些線條裡了吧,不過自己畫的時候真的沒有什麼感覺。
至於這句話所給予我的熟悉感,是大約四、五個月前某堂畫水彩速寫結束之後,到場的模特兒剛好在我的位置後方休息聊天時忽然低聲對我的畫討論了一會兒。
「你看,總覺得她畫起來有種佛教那種超脫的感覺⋯⋯」
「佛教啊⋯⋯」
「家中有什麼信仰嗎?」他問。
「爸爸信基督,其他沒有信仰。」
「他會跟你們講基督的故事吧?」老師一直猜得很准,每個問句其實更像肯定句。
想起高中老師曾經看過幾次我的畫,有時在週記本上和她分享平時的塗鴉時,大都也是這麼說的:「妳的畫總是有著某種寧靜感,很靜、淡淡的。」
真的能從畫上看出來?遇到和我說這些想法的平時互相毫無交集,可是都說出了相似性極高的評語。
原來一直以來作品都呈現著這樣的風格,不論畫什麼都透露著這種氣息嗎?我自己也有些驚訝。
不過我想,我挺喜歡這樣的。
那種悠閒和寧靜是最適合我的吧?